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災后重建計劃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災后重建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災后重建計劃

一、引子

汶川地震以后的重建與生態城鎮建設這兩個課題,一個令人感到責任的沉重,另一個使人充滿創新的激動。總結國內外災后重建的歷史經驗教訓,川西地區地震后重建工作應認真履行科學的發展觀,以創新的精神和科學的思路來進行“創造性”的重建。這意味著要在充分認識災區生態地理條件、地質地貌現狀和原有經濟社會發展特征等方面的前提下,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謀劃城鄉重建規劃。這不僅僅意味著高效率的恢復,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賦予該地新的發展理念和增添新地區價值。我們所要求的目標,就是震后所建設的城鎮應該成為生態城鎮,把地震災后的城鎮建設得更加安全、舒適,更有活力,更具發展可持續性。

此次5·12大地震災區死亡的人數已近7萬人(實際上已經超過了7萬人),大多數死亡事件發生在城鎮。以北川縣為例,縣城人口22300人,死亡8100人,再加上失蹤4402人中的一部分,幾乎近一半縣城人口在這次地震中失去生命。而北川縣農村人口有12.7萬人,死亡2000多人,農村地區人口死亡率約為1.5%。為什么在同樣的災害來臨時,農村比城鎮的人員死亡率低很多?這說明城鎮既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人工構造物,也是災害最集中的場所。城鎮是“人工與自然復合的復雜結構”,這種復雜結構是人類最富想象力、最雄偉的創造,同時城鎮也是人類自我創造最危險的家園,如地震、冰雪、SARS和洪澇災害等都會奪取城鎮人民的生命,但這阻擋不了人們從農村移向城鎮。人類歷史證明,城市化的浪潮不可阻擋。

去年,世界有關組織宣布,人類社會已經正式步入城市化的時代,全球有一半人口已經居住在城市。但是,人類的居住方式從分散化轉向集中的同時,也伴生著環境、安全、能源、社會、水資源等等方面的危機。我國由于貫徹了保護耕地、保護資源的原則,所有城市每平方公里建成區的人口控制在一萬人左右,學術界將其稱之為緊湊型城市(CompactCity)。常識表明,以緊湊型城市為主的城鎮化模式,更容易放大各類災害的效應,這就要求我國的城鎮化策略更要注重城市生態和安全的建設。生態城市是繼上個世紀初提出“田園城市”、“新城”之后的又一個里程碑。盡管“生態城市”的概念尚處于不斷拓展的階段,但相關專家學者和城市實踐者們對“生態城市”作如下定義: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和諧統一的城市,是自然、城市與人有機融合、整體互惠的共生結構。它著眼于對內使城市居住環境更加安全、和諧和舒適,對外把城市所消耗的自然資源、能源、二氧化碳氣體排放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干擾減少到最低限度。這也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最強有力的武器之一。

二、災后重建生態城的模式選擇——明確的目標

災后重建的目標是建設生態城鎮。

(一)生態城的分類

1、技術創新型的生態城市

城市不僅僅是生產、消費的場所,還是現代技術創新萌發、集合和應用的主要場所。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技術創新成果,或者絕大多數現代科學知識的涌現,基本上都產生于城市。從應對災難來說,城市不僅僅是“接納”或者自我創造的各種各樣的災難,更重要的城市始終是應對這些災害的主戰場。災難發生于城市里,但人們也確實從這些災難中接受了教訓,掌握了應對的技巧,學到了防災的知識。城市化就是在不斷地克服各種各樣的城市災難中推進的,城市本身也是從各種災難的應對過程中成長進化的。創新城市的結構和成長機理,不僅能夠挽救城市本身,也許是整個地球。因為全球80%以上的污染物由城市產生,80%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來自于城市,80%的資源、能源為城市所消耗。城市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也是解決此類問題的總樞紐。

阿聯酋的阿布扎布“零排放”生態城,是Masdar計劃組成部分(圖1),由諾曼·福斯特設計,已于今年5月動工,建設期為八年。該生態城提出了零碳、零排放的高端目標,耗資220億美元,建成后將有5萬人口居住,有1500個商鋪;城內所有的建筑物基本上都覆蓋太陽能薄膜電池;城里沒有私人小轎車,采用無人駕駛的軌道電動車,同時使用太陽能空調;此類生態城的設計理念,是將多種高端技術在這里集合,使之成為可再生能源應用的“集合性”創新基地。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一類的生態城不具有可復制性,也不具有可推廣性。沒有哪一個發展中國家可輕易拿出200多億美元來建造一個5萬人的生態城,也沒有多少居民有足夠富裕的資本在這樣昂貴的城市里生活。

2、適用宜居型生態城市

人類5000年的文明史,始終沒有停止過對烏托邦的追求,整部城市史其實就是對烏托邦思想實踐、揚棄和修正的歷史。但是,應對氣候變化這樣空前的大敵,人類不僅需要烏托邦式的夢想,更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多樣化、大眾化的實踐活動。城市的拯救不能僅僅依托于未來的技術,更要注重那些現在就可以用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實用武器”。所以,在推進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們選擇了英國、新加坡、意大利等國家合作建設生態城,如中英崇明島生態城、中新天津生態城等(圖2)。

生態城的人居環境比一般城市更好,二氧化碳排放更低,消耗的能源更少,更適宜人居住。這類生態城,一般來說,人口規模控制在30萬,建成期只有8年到10年;以實用技術而不是高端技術作為技術主體,如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水循環利用、風力和生物質發電等等;以綠色建筑為建筑主體;以服務業為城市產業主體,可謂是后工業化時代的城市;以步行、自行車、公交等綠色交通為交通主體;以TOD為導向的土地利用開發模式。TOD即把大運量的公共交通與土地的密集型使用密切組合起來,以獲得社會、生態和經濟三個效益的均衡;以可復制、可持續和可改進為目標主體。也就是說,適用宜居型的生態城市是低成本的,可復制的,城市自身發展是可持續的。同時這類城市也是可以改進的,因為所采用的技術的適用性不是一定終身的。

3、逐漸演進型的生態城市

城市是社會、經濟、文化、自然和生態、資源等各種各樣的基本元素在一個有限的地理空間內相互交織的網絡體系。因此,城市就成了具有自組織、自動演進的復雜有機體。正如羅伯特·蒙代爾教授所演示的意大利中世紀的城市到現代化城市進程那樣,城市是一步一步自動演化過來的。生態城市的戰略能夠促使這些“古老的城市”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演進,使人們可以把握住城市發展的正確方向,而不讓它偏移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我國正面臨城鎮化、機動化和市場化相重合的特殊時期,機動化和市場化大大擴大了個人居住點的選擇權。先行國家的實踐表明,此時城市低密度的蔓延幾乎是難以制止的。實施生態城市戰略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在我國面臨機動化、市場化和城鎮化重合時期,防止出現美國式的過度郊區化。

資源、環境的嚴峻挑戰要求我國所有城鎮都要朝著生態城鎮的方向去努力,首先要在條件比較好的城鎮中實行生態城鎮的戰略。對于那些已經具有良好基礎的城市,如已經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或者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等等稱號的城市,他們有能力,也有責任主動地向生態城鎮演進。

這類城市,應要求其產業轉型與生態化改造同步進行。從發展階段上看,這些城市應著眼于產業結構轉型,力爭率先步入后工業時代;城市的領導和市民群眾有較好的生態意識,因為他們始終是生態城鎮建設的主體;城市生態化改造的目標和措施明確而扎實;能夠及時安排生態城項目建設來有效地解決城市本身面臨的污染、缺水、耗能和地質災害等問題。

4、災后重建改造型的生態城市(鎮)

實現城鎮的可持續發展要非常注重把握重建的機遇和發展的機遇?!拔C”意味著危難本身也是機遇。所以,總理說“多難興邦”。多難就是危難,每一個城鎮領導人都要學會在克服這些危難中來把握發展機遇。生態化重建規劃能夠使受災城鎮改變原先的演進軌道,跳躍性地獲得抗災害能力、系統的自主適應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城鎮始終是人類的創造物,人類的任何關于居住地的美好夢想都必須經歷城鎮的檢驗和改正。有生態觀的人們,可以創造出適應未來發展生態良好的城鎮,而不會等待上帝或上級的恩賜。所以,因循守舊的思路就會喪失重大的發展機遇。

從四川的實際情況來看,災后重建生態城,城鎮規模以中小型為主,2-10萬人,而且這些城鎮從誕生的時刻起,都與自然環境有較好的融合。從震后的汶川航拍圖中可以看到(圖3),這些城鎮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多組團、分割式的空間格局,與自然山水聯系較為密切。

災后重建要與原來的“三線”工業企業搬遷相結合,城鎮產業結構轉型與城鎮災后重建同步進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災之后這些城鎮的環境生態足跡是減少的。雖然有一些人口死亡、一些企業遷移了,但并不是說城鎮要搬遷。國內外地震以后城鎮重建的歷史經驗教訓表明,在原址重建的,一般都可以利用原有的基礎設施、當地文化習俗,可以延續原有的文脈,人民群眾對當地的地理特征比較熟悉,重建工作就較為成功。所以,只有極個別的城鎮,由于面臨現代工程技術無法克服的地質災難,需做局部的遷移以外,一般來說,不應該做長距離、大規模的異地重建。

災后重建對城鎮基礎設施的優化升級,是不可多得的機遇。一旦把這些基礎設施確定為生態型的基礎設施、抗震型的生命線工程,那這個城鎮的抗災保障能力就可以有飛躍性的提高;國家財政與對口支援城市的投資力度也非常大,每一個城鎮幾乎都可以得到相當于原來投資的歷史總和的外部投資,能夠短時間內完成整個城鎮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式重建,從而有條件實現城鎮服務功能質的飛躍。與此同時,災后重建可以快速地推廣應用國內外先進、適用的生態和抗震的技術。

(二)明確的目標體系

(1)總體目標

安全、舒適、活力、生態友好之城應成為本次災后重建的基本目標。重建后的城鎮,抵抗環境災害的自適應能力明顯提升;城鎮服務功能的可靠性顯著改進;捕獲外部發展機遇的能動性有所改進;居住者與觀光者的舒適度感受進一步改善。

(2)分項目標

災毀建筑重建后要達到節能建筑和綠色建筑的標準,污水的處理率達到90%以上,地表水的水質持續優化;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在20%以上;綠色交通使用率達到25%以上,而且要求持續不斷地提高;綠化率在原有基礎上再提高30%到40%;所有建筑都應該達到高標準抗震的要求;中小學校舍和城鎮生命線設防標準比一般建筑還要高一些;城鎮風貌特征更具地方性,更具特色化;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優化和提高等等。

三、災后城市(鎮)重建的實用技術——明確的項目

哪些項目適應于在這些災后重建的城鎮里扎根落戶?

1、擴建與節能生態和應急避難場所相結合的綠地系統。通過綠化、擴幅、聯網等方面的治理,將道路、河川、公園等建設成為可達性良好的城鎮防災生態圖。再加上小型公共綠地、體育場、學校、露天停車場、河濱等開闊的空間構成防災避災據點。重建后的城鎮使人們從住宅樓出來就可以快捷地到達避難場所。此外,城鎮綠化與建筑節能、停車場和道路遮陽相結合,就能達到美化和節能雙贏的效果。

2、可步行的城鎮。城鎮道路系統中非機動車道、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相隔離或脫離,并單獨成線聯網,再配合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使城鎮綠色交通更暢通便捷,促使居民減少小汽車出行的愿望,交通能耗也可以下降很多。

3、積極推廣低沖擊開發模式的雨水吸收系統(圖4)和建設與公園綠地系統相結合的雨水儲蓄池,大面積應用可滲透地面,至少要達到30-40%的比例。也就是說生態城鎮是將人工系統“輕輕地”安放在自然環境之中,對原來自然的地表雨水涇流量和生態系統干擾比較小。低沖擊開發模式也使得經建筑、小區、環境接納的雨水成為可再生利用的水資源。

圖4:“低沖擊開發模式”的雨水收集利用

4、雨污分離管道系統和污水再生利用(圖5)。災區許多縣城和集鎮原先沒有污水處理系統,這次重建要求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達到90%以上,就要在設計階段推廣雨污分流的管網系統。集裝箱式的污水處理系統(圖6),占地少、效率高,經處理后排出水還可以循環利用。如果城鎮規模擴大,可以用數個集裝箱式污水處理系統并聯運行。農村住宅和城鎮邊緣的散戶可充分利用沼氣池進行生活污水凈化變成肥料,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對村莊可采用微動力或無動力的污水處理裝置。

5、有地方風格的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應成為建筑的主體。大量采用本地建材、可循環利用材料,并結合本地特殊小氣候和傳統民居進行精心設計的抗震節能樓宇。提高建筑的使用壽命也等于節能節材環保。正如日本近期提出讓住宅使用壽命延長至200年計劃。這些都可以在災區推廣應用。

6、太陽能利用。如太陽能熱水器建筑一體化,太陽能路燈及半導體照明相結合的系統(LED),公共建筑物屋頂太陽能的電池系統等等都可在災區推廣應用。

7、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工程。對地震災區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進行分類清理回用,對廢磚石、混凝土廢渣等粉碎加固后壓制成輕型磚,或作為路面鋪墊的骨料。

8、與地質災害危險區相結合的生態公園計劃。如果城鎮規劃區內存在泥石流易發的地段、地質斷層的活動帶,都應該把它們建設成為城鎮的公園。

9、地震遺址的保護項目,除了北川以外,地震遺址的保護要典型化,具有教育意義,力求小型化、節地化。圖7是震后在北川拍的照片。照片說明,在北川不僅由于地震垂直波和搖晃波導致建筑損害,還有地面液化造成的建筑傾斜,也有泥石流對建筑整體的覆蓋,同時山上的滾石對建筑的摧殘,各種各樣的地震災害后果在北川這個小城里都具有。把震后北川縣城作為地震遺址保護下來,為后人研究城鎮怎樣規劃建設才能更安全留下了一個實物教材。

10、新建小區的“綠色能源綜合工程”(圖8)。即在一個中等規模新居住小區范圍之內把太陽能、風能、沼氣發電包括電梯下行所產生的能源等,通過綜合控制系統全部匯集利用起來,白天可以向公共電網輸電,晚上從電網補充電力供應,從而使小區的整體能耗大大下降。而且系統設計要讓居民能夠隨時看到用了這些綠色能源技術以后本小區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的數量,以鼓勵居民進一步努力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多作貢獻。

11、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源頭處理。所有的可再生垃圾都可以得到回用,那些有機的垃圾都可經小型家用垃圾處理器直接變成肥料(圖9)而得到循環利用。

四、災后重建的基本策略——明確實施的步驟

前節所述的這些項目和實用技術,不僅是災后重建的城鎮可以用,其他“古老的城市”都可以加以運用這些項目或技術進行改造。這些項目投資比較少,而且是可持續的。從災后重建的策略上來講:

(1)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相結合

災后重建要處理好哪些事先做,什么事后做;哪些項目改善可在城鎮重建規劃中明確,什么工程技術可以隨機增添;哪些生態工程必須在城鎮基礎設施重建時就要合并進行落實,什么項目可以推遲進行建設等等。就目前災區的情況而言,應先落實市民過冬安置房,后展開重建工作;先對原有城鎮總體規劃進行反思修訂,后安排項目建設;先恢復生命線工程,后一般性建筑和項目;先修復加固輕損建筑,后重建震毀建筑;先恢復農村,后進行城鎮重建;先展開輕毀城鎮修復,后進行重毀城鎮重建;先進行城鎮功能的恢復性重建,后進行生態化改造提高。這樣的次序安排,可使災后重建工作有序進行,逐步縮小重建的重點范圍,減少對災區資金、人力、建材等方面的需求壓力。

(2)專家參謀與市民參與相結合

作為城市規劃學的專家和生態學的專家,他們擁有國內外災后重建的經驗,有生態城鎮關鍵項目實施的技能,有應對災后重建和加固建筑、修復基礎設施的專業知識。

從民眾優勢來講,他們了解當地的需求,對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建筑的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擁有財產和社會關系的主人,更關心自己的房產在重建過程中的質量和性能,以及動員親戚朋友的集合力量來推進私人房屋和社區的重建。尤其是生態社區建設更需要全體居民的創新和互助精神,從下而上持續性地進行社區魅力創造和生態化改造,這是生態城鎮成功的重要基礎。這些是政府所取代不了的。

(3)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和群眾主人相結合

從政府來講,政府要管市場做不了的,做起來不合算的事情,如重建的規劃、基礎設施的修復、公共建筑、生命線工程包括建筑質量的監督等。

從企業來講,受業主委托進行建筑的設計、加固、建設。5·12災后,有人在網上說,重建讓企業家離開。但是現代企業制度所造就的企業,由于企業規模、集約、技術經驗等原因,在重建過程中企業為主體,有利于提高建筑風格的多樣性與居住的舒適度;有利于重建成本和風險控制;有利于建筑質量責任追究;有利于提高主人的自主選擇性。

從民眾來講,可以根據自身的財力、原有建材的利用和金融部門的貸款,自主決定設計、建設、施工者,充分發揮重建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城鎮生命線恢復和生態城鎮建設相結合

重建城鎮的基礎設施都應該成為具有抗震抗災能力的生命線。災后重建的城鎮,如果說幾十年或幾百年以后同樣的災害再次降臨,這些生命線工程在大災害中不會中斷服務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居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城鎮重建規劃修訂要一步到位落實生態工程項目;生態城鎮基礎項目應該有機地切入城鎮空間和可持續的優化;要結合城鄉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實施生態工程項目。

生態城鎮經濟結構應是與自然資源復合共生的,是多種相關產業的高效互補集成的系統,其中首先的課題是城鎮原有產業的生態化升級改造。川西災區可耕地和建設用地稀缺,環境容量較小,必須在重建過程中選擇那些能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占地耗能和排污小、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加以扶持發展。與此同時,在城鄉規劃方面,更要強調推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和土地集約”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農業恢復方面,更要強調扶植農民充分開展“一村一品”的特色農產品培育和“農家樂”附加農村體驗性旅游業的復蘇。總之,在這兩個方面進行優化組合,逐步形成當地朝陽主導產業,且與自然資源環境保持有機聯系、循環利用和復合平衡,并具有自我創新優化能力。

(5)城鎮硬件重建與精神家園重構相結合

城鎮硬件的重建,也就是城鎮生命線的恢復、公用設施重建、生態項目優化,要與當地群眾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同步。人們只有積極投身于重建的過程中,其精神才能升華,才能萌發出積極、頑強的創造能力。同時,規劃師們要注重城鎮特色的重構,指導人民群眾創建可持續發展、永遠增值的資源。麗江大地震,由于堅持了正確的建設目標和建設方針,才使得這座城市煥發出強大的嶄新的生命力(圖10)。

總結國內外地震災后重建的經驗與教訓,一項非常重要但又常被人們忽視的成功因素是:重建城鎮的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包括當地居民間達成的共識、政府在民眾心目中的公信力、關系網絡的集合、社會道德文化風俗及組織成本)應與重建城鎮目標及進程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使以市場機制作為配置資源基礎作用順利發揮、交易成本下降、社會秩序和重建積極性的協調程度得以持續改良。研究表明:與有形的物質資本和無形的人力資本一樣,無形的社會資本也能在災后重建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屬于社會生態。這就提醒我們必須通過對災后合法私人產權的保全確認,原有法律制度功能的恢復,社會誠信的修復與加強,各種參與重建的組織與市場主體的普遍誠信和責任感的培育以及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等等,來促進重建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也可解讀為什么那些被強制異地重建的城鎮長期不繁榮,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破壞了當地居民與自然的認知以及社會資本的衰退。

總之,災后重建,我們不僅需要憐憫、關切,需要激情,更重要的是需要冷靜、科學的態度和理性的思考:要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更具創新性的理念,更廣泛地調動各種各樣的積極因素來幫助重建;要更加尊重生態自然環境,尊重普通民眾的根本利益,尊重本地的傳統文化和社會資本;要更加明確重建的目標、項目、步驟,不僅要為災后的幸存者建造更安全、舒適的生態城,同時也要著眼于他們的子孫后代的生活更美好;重建后的城鎮不僅僅具有生態城市的典范影響,而且具有可復制、可改進、可推廣的深遠意義。

要永遠記住城鎮是災區人民唯一的家園?;仡櫼粋€城鎮重建后的形態和功能,就可以讀出這個城鎮的主人們的胸懷、理念、對未來的態度和對地球負責的精神。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修復重建外科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溧阳市| 舞钢市| 凌云县| 湟源县| 淳化县| 凌云县| 洛川县| 黄冈市| 新和县| 泸州市| 临武县| 合作市| 香河县| 含山县| 安仁县| 湘阴县| 巴林左旗| 阳原县| 大理市| 齐齐哈尔市| 稷山县| 临沭县| 日土县| 漳浦县| 个旧市| 平泉县| 会宁县| 太仆寺旗| 高青县| 濮阳市| 衡东县| 修武县| 政和县| 浦江县| 宣城市| 定远县| 涟水县| 镇安县| 汶川县|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