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東北地區;民族文化;多元化
一、東北區域概況及地域文化的形成
(一)東北區域的地理概況。東北地域廣闊,地形地貌多樣。在這當中,位于中部區域的松遼大平原則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帶之一。東北的氣候特點類型多樣,分別有暖溫帶氣候特點、溫帶氣候特點以及亞寒帶的氣候特點,其中,南部與北部所表現的氣溫相差也很大,尤其是北部地區,因其處在最高的緯度帶,所以冬天相對漫長,常年冰雪覆蓋。除此之外,東北地區自然資源相對豐富,蘊含大量的鐵、煤炭資源、石油資源、黃金資源等等,而且植被覆蓋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外,還蘊含著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例如:人參、鹿茸以及貂皮,被稱為東北三寶。
(二)東北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通常指的是依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人文社會等因素,在相互作用之下,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特點。因此,也可以將這種文化看作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之下,人們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生活從而衍生的生活體系。在明朝之前,東北地區主要是被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不斷角逐的區域,也曾經出現過東胡、肅慎、扶余等一些民族。關東一詞的出現則表明了漢、蒙、滿三足鼎立的局面,一直到明末的時候,滿族不斷崛起,從而將各族居民進行了統一,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并逐漸遷入關內。清末以來,東北地區的文化受到來自俄羅斯以及日本文化的影響,從而與本地區的文化相互融合,多民族的交融、外來文化的侵入,從而構建出多元化的東北地域文化特點。
二、東北地域在多民族下表現的文化特征
(一)具有復合型特點的民族性格。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共存的狀態,在長期的發展進程當中,各族人民互相吸引、相互融合,從而構建出豪邁、豁達、互相包容的性格特點。尤其是在我們所熟悉的“闖關東”那一時期,遷移的浪潮,使得東北區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別的頻繁,在這當中不僅體現出當地民族那種豁達與包容的性格特點,同時還充分展現出北方民族那種陽剛和不斷進取的性格特點。到了清朝末年,隨著“封禁令”的解除,東北地區開始成為來自河北、山東以及山西居民不斷遷入的重要場所,而在這些人當中大多都是一些生活疾苦的貧農或者是手工業者,也有許多商人為了生存而不斷地涌入,而這些人群同時也是一些勇于開拓新生活的偉大強者。他們跋山涉水、背井離鄉,獨自踏上陌生的地方去建造家園,從而練就了樂觀、豁達、勇敢的性格特點。
(二)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特點。在東北地區聚集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其中有: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等等,這些民族與漢族一起共同創造著獨具特色的東北文化。1.從服裝上來看,滿族服裝對于我國現代服裝具有深刻的影響,旗袍、馬褂以及坎肩等以獨具特色的服裝模式贏得了人們的喜愛;2.在音樂和舞蹈方面,東北的二人轉作為最具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是具有非常濃郁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主要是源于地頭文化,隨便在一片空地之上,不用任何道具便可以暢快淋漓地進行表演;3.在飲食方面,滿族人最喜愛的便是粘食,其中各種制作精巧的點心(如滿族餑餑等)成為最具特點的食材,而朝鮮族的飲食文化則主要在于“精、凈、敬”這三個字當中,最有名的則莫過于冷面和泡菜;在建筑表現上,滿族作為東北區域的土著居民,早期居住的環境相對簡陋,冬天主要在地窖中度過,夏天則是在馬架子上居住,隨著漢族的遷入,建筑逐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表現出綜合化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段妍.民初東北區域社會風氣的演變論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2]郭蕾.文化因素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作用概析——以嶺南文化對廣東省經濟發展的影響為例[J].蘭州學刊,2007(11).
[3]王麗梅,牟芳華.地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價值工程,2007(06).
[4]馬兆俐,陳紅兵.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文化反思及創新[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
[5]肖海鳳,梁繼超.東北地域文化創新的基本要素[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地方文獻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地方文獻的典型特征表現為文種多樣,文獻內容復雜不同,各民族間文獻交流融合特征顯著等。
內蒙古地方文獻是指有關內蒙古地區的具有參考價值的各種文獻,文種上主要包括蒙文文獻和漢文文獻兩部分。內蒙古地方文獻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蒙文文獻更是獨樹一幟。內蒙古地區地處北邊,歷來民族活動頻繁,語言文字復雜,這使得其地方文獻發展與內地漢文化長期單一影響下的地方文獻相比較,顯得更加紛繁復雜,多姿多彩,因而也具有與內地地方文獻迥然不同的特點。
1 內蒙古地方文獻更多地體現出民族意義
從文化交流角度來看,內蒙古地方文獻并非只具有單純的地域概念,而是更多體現出民族意義。可以說,自從內蒙古地區有文字記載以來,該地區民族間的交流也便自始至終地被記述下來。在這種歷史環境下產生的地方文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融合的印記,這從內蒙古地方文獻的文種上能得到充分表明。內蒙古地方文獻的文種從北魏時期起便一直紛紜多樣,有漢文文獻、蒙文文獻、滿蒙合璧、藏蒙合璧,甚至還有梵文文獻。具有明顯多文種并存的文獻現象是少數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地方文獻的主要差異,而象內蒙古地方文獻這樣涵括了中國數個主要文種,則表現出該地區多民族互為影響、融合的激烈程度。單看漢文文獻,它集中反映了漢族與少數民族在內蒙古地區的交流史。最早在戰國時,漢族人民即在該地墾務戍邊,到清朝統一蒙古部落,大批漢人來到塞外,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解放后,漢族與蒙、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平等相處,共同為內蒙古的經濟文化繁榮而努力,漢族的活動使漢文文獻從古至今都是內蒙古地方文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漢文文獻不僅是歷史過程的反映、記錄,同時也擔負了傳播漢族先進文化科學知識的重任。沒有漢文文獻的介入,蒙文文獻不會有今天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再從蒙文文獻來看,它不僅僅是為滿足內蒙一地蒙古一族的自身需要,它也擔負著內蒙古地方文化向外輻射的功能,如保持鄰近八省區蒙古族聚居的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又如國際研究蒙古學的需求。蒙古族文學藝術、醫藥等方面的文明貢獻也正是通過蒙文文獻的傳播得以在整個中華文明中占據一席之地。內蒙古地方文獻中的語言工具書,也是出于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產生出諸如蒙漢會話、滿蒙會話、蒙文文法等書籍,它們可以說是內蒙古地方民族文化傳播交融的見證。對于內蒙古地區來說,它的歷史發展總是伴隨著多民族交融的過程,因為它的文獻也總是超越了地區意義。從這個角度,筆者在理清該地區地方文獻發展脈絡時,盡力更多地從民族交往、文化融合上把握。事實上,這種劃分也正反映了內蒙古地方文獻“更多表現出民族交融的文化意義”這個重要特征。
2 內蒙古地方文獻發展更多是中華文明整體帶動的結果
從內蒙古地方文獻自身來看,由于經濟文化長期較為落后,內蒙古地方文獻的發展自動力不足,其發展更多的是中華文明整體帶動的結果。從脈絡上看,內蒙古地方文獻史有著較清晰的發端(清以前)、初興(清末、民國)、發展(建國以來)的階段性特征。由于文化底蘊不足,其發展并非隨蒙古族武力全盛而帶來文治大興,元朝時蒙古族雖擁有四海,內蒙古地方文獻也有一定數量的增加,但與同時期的內地相比,只不過是涓涓細流。真正的興起集中于近代,尤其是建國之后,在經濟發展、與內地交流頻繁的基礎上,黨和政府積極發展內蒙古文化事業,出版了大量文獻,帶來了當地文獻事業的繁榮。這充分表明,納入國家整體文化發展、協作的軌道,內蒙古地方文獻得到了巨大的推動力。
3 內蒙古地方文化的發展起始于地方文獻的繁榮
一、擴充知識,做自信有趣的演說家,教師自身要有足夠的民族文化底蘊
(一)引入豐富多彩的課外知識
一堂課的講述首先是由教師的備課開始。對于老師來說,備課已經成為了一件老生常談的事了,把握本單元的任務目標,深入研究閱讀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但結合課外知識這方面卻經常被很多人忽略或者馬虎帶過。適當引入課外知識對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講到杜牧的《赤壁》時,除了要預備講述簡要的三國歷史外,還需把杜牧年代以前的“盛唐印象”一一道來。“那時候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昌盛,國泰民安大顯與世,文化發達對法交流頗為頻繁,號稱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最令人向往的國家。”對盛唐的謳歌并不是無用的,當學生們沉浸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的同時,“中唐”大背景的帶入顯得特別有必要了,杜牧在中唐坎坷的仕途也是非常有必要講述的。這樣“”與“低谷”相結合,贊美謳歌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更加貼近了課文教學的核心。
社戲是人們在敬拜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在介紹魯迅《社戲》時,教師可以從詳細介紹社戲入手,結合當地民俗民風,把課文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充分調動起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做一個自信有趣的演說家
對于很多老師來說,尤其是新老師,演說能力的缺乏或者是演說無趣是影響教師在課堂“完美授課”的兩大攔路虎。在課堂上教師扮演著“主持人”的作用,如何“hold住”你的舞臺,帶動臺下的觀眾,成為教師所要練習的“必殺技”。在完整的備課后,教師可以在一個小房間或者空曠的地方練習演說,隨著熟練度的提升可以和親人朋友一起練習,相信在親人朋友的鼓勵下,你的自信度會邁上一個新臺階。
在提高了自己演說的自信度后,是該想想怎樣使自己的演說風格變得更有趣了。在過去有一種職業叫說書(又叫評書),他們在演說的時候除了語氣音調的變化外,常常會伴隨著簡單的音樂做輔助。我想我們的教師可以從古代評書家那里找到經驗,在授課時除了語氣音調隨情節的變化外,有時也可以選用適當的多媒體音樂視頻來輔助自己的演說,二者合一,能更加引人入勝!
二、雙管齊下,做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在教學中傳承民族文化
理論貫穿于實踐,在語文教學中理論與實踐也是相互聯系和推動的。實踐,使我們所學的知識更具有指導性。而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夯實理論和實踐的橋梁,雙管齊下,民族文化的烙印將更加深刻。
(一)理論鑄造思想
理論是思想的指導者,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多而雜,老師教授知識滔滔不絕,卻不一定能轉化成思想原料灌輸給眾多的學生。此時位置反轉,學生成了思想爭奪戰的主力軍。檢測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度,教會學生主宰自己的思維,是我們語文教學后期的重要任務。
作文可以體現一個學生的思想,教師可以通過做一些相關命題的作文檢測來了解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態,并在之后的教學中有機會對其采取適當的措施。從沈從文的《端午日》單元發起對學生對“端午節”由來、發展、意義的討論;從中秋詠月詩三首單元激起學生對“中秋節”傳統風俗的熱情。
(二)實踐激起民族文化的熱情
從遙遠的古代開始,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神州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多民族的文化共同發展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基本現象,俗語有云“家和萬事興”,而“小則家大則國”的和平與安定需要靠人與人之間的民族認同感來牽引。學生是祖國未來的驕陽,加強學生對本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意義非凡。
1.不同文化價值的激烈碰撞。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民族院校中,大學生不僅有以本民族傳統信仰為基礎的宗教文化,同時也接觸到校園中以理性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文化,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等,理性的光輝與宗教的魅力在民族院校大學生價值選擇上產生不可避免的碰撞。一方面,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大學生需要理性的思考、用科學的技術、現代的研究方法來解決所碰到的學術問題。可是,在生活中面對挫折、打擊、痛苦時,合適的宗教文化具有現代科技文化所不能達到的安撫心靈的作用。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及利己主義的部分被多數學生理解為自由與民主的代言。在處理具體的問題時,打著自由解放旗號,為了實現自我的目標破壞一些原有的規則和約束。
2.原有思想觀念的劇烈轉變。除了不同文化內核的價值之間相互碰撞,原有思想觀念的變化也強烈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塑造。大學生從家庭到校園到社會所接觸的道德思想是存在差異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種道德本性錯綜林立,并在不同程度上會作用于現實生活,影響大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的決定。因此,當接觸過不同道德價值的大學生在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時,就會在解決問題的道德選擇上產生迷茫與困惑,或者在不同的問題上轉換不同的道德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呈現出一種道德混亂的現象。
3.具體行為方式的深刻顛覆。隨著大學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多種文化思想的滲透,現代大學生的生活內容有了很大變化。民族院校校園娛樂生活更是豐富,除了校園活動外,少數民族學生不僅有本民族的娛樂活動,而且網游、桌游、KTV、酒吧、各類型的文藝表演也成了他們休閑娛樂的選擇。有些少數民族學生由于文化基礎較差,容易受當前社會較為流行的享樂主義影響,部分學生甚至將本應用于學習的時間用于網絡游戲和泡酒吧的消遣上。
二、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1.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自覺。在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少數民族學生比較注重本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較強,不能容忍其他人輕視、褻瀆他們的文化。但同時他們卻無視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唯我獨尊。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應鼓勵學生通過各種主題活動能夠理性地認識自身文化,吸取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中可互補的部分,能夠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省和文化創建。
2.鼓勵多元教育,增強大學生對多種民族文化的理解。民族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邊遠山區或經濟欠發達的地方,由于文化基礎較差,對其他民族文化認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校園文化的建設方面,學生社團和學生會有必要開展一些電影、講座、知識問答、文藝表演等活動向在校學生全面、客觀的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讓學生對充斥在社會以及大學生活中的各種文化、價值觀、思想有著科學而全面的認識,可以更為清晰主動地選擇除了本民族以外不同思想價值來指導自身的行為方式。同時,把握住不同民族文化的實質,在模仿、汲取及發揚不同民族文化時擁有正確的方向。
3.突出民族院校校園文化的包容性,尋找多種文化的契合點。民族院校校園文化一定要保證文化的多樣性,將擁有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群體實現共存。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為原則,在欣賞本民族文明的同時,也能欣賞、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這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就達到一種和諧。尤其在民族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根據不同民族文化,促進多種文化交融共存。
一 高校藝術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緊迫性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發展步伐的加快,多元經濟并存,多元文化碰撞,雖然這有利于學生增強對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開闊眼界,但是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學生的思想觀念。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對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漠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減退、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意識不強。因此,高校藝術教育在向學生傳授藝術教育的有關知識、技巧、技能與創新能力時,還應教會學生在藝術創作中融入民族文化、民族特色。
二 民族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現狀
1.我國傳統民族文化與高校藝術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千姿百態。如國畫、書法、儒文化等,流傳于民間的皮影、剪紙、泥塑、木版年畫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發展中的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文化的瑰寶。縱觀我國高校的藝術教育,學生對專業的學習和興趣往往集中在表象,缺乏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蘊,對于民族文化精粹了解較少,高校中將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結合起來,激發每個學生主動探索、挖掘對于民族文化的獨特感知的欲望和形成獨特審美價值趣味的體驗式教學活動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在多元文化交融、各種新信息的沖擊下,當代大學生不能正視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能夠將自身的理論知識、技能與民族文化素養有機結合,不能夠將自己的藝術知識融入傳統民族文化進行開拓性的藝術創新。
2.高校藝術教育課程中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對于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課程體系中鮮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的設置,我們培養的藝術人才在設計、創作中很少有立足于民族傳統文化形成的特色設計的典型代表出現,而這些我國未來文化藝術的領軍人,既承載著歷史也延續著歷史。因此,我們高校藝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善于將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運用到藝術創作中來,將藝術創作動力自然地與自身文化素養融為一體,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設計藝術發展之路。
三 高校藝術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措施
高校的藝術教育作為社會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能夠傳承民族文化,更能夠憑借藝術教育的感染力、誘發力和震撼力來引領文化的發展,培養出在藝術創作觀念上根植于中國大地,達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與先進技術相結合的優秀人才。
1.提升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民族文化素養
中國現階段高校藝術教師的民族文化素養普遍存在著先天不足的現象,而傳承傳統民族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意義重大。因此,要鼓勵高校藝術教師從理論上豐富自己,從觀念上充實自己,同時要主動、創造性地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校的地域環境特點,從生活、社會中汲取民族文化信息資源,生成課程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學生。
2.注重民族文化精神內涵的把握
藝術教育是一種經過美化的素質教育。藝術教育中滲透的民族文化深厚的內涵,為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在高校的藝術教育中,教師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也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及傳授某些民間工藝,更要讓學生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按照時代的要求把握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從中折射出來的民族精神,將技術、藝術及民族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學生的體貌、氣質、性格、言談舉止等方面通過接受包含民族文化的藝術教育,在藝術的世界中充分體驗民族情感,達到藝術教育的目標。
3.了解地域性民族文化知識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在各自的發展歷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特點,這種多民族、多風格的民族文化瑰寶在藝術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高校的藝術教育要注重本校所處的地域地區的民族傳統,在教育教學以及課題研究中加入區域性民族傳統文化的講解與研究,如黑龍江地區高校對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將每個學校的藝術教育辦學的特色化及民族文化的傳承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