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曲藝發展論文:曲藝發展道路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張敏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學院
民間文學特性與當代應用
曲藝屬于民間文學的重要部分。民間文學一個特定的潛質就是它的娛樂性和可再生性。這和當代需求的娛樂、休閑的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因而民間文學在當代可以也應該得到最廣泛的應用。或言之,民間文學的當代應用和民間文學本身的文化特質并不相悖。華中師范大學劉守華、陳建憲教授將“民間文學”分為三種形態:原生態、再生態和新生態。原生態民間文學指現在仍活在民眾口頭和實際生活中的傳統民間文學,這一類民間文學正在逐漸衰亡。再生態民間文學指經過整理和改編,轉化為書面或視聽文學樣式的民間文學,這一類民間文學轉變形態后,重新走向千家萬戶,比以前傳播更為廣泛。新生態民間文學指從當代社會生活中自然產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與時代風尚的新的故事、笑話、歌謠、諺語等。它們將不斷涌現,恐怕永無枯竭之日。可以說,借助網絡、手機、影視等帶來新的傳媒技術,會使得民間文學的因子如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一種新的傳播形式進入到千家萬戶。服務于民眾生活的各種民間文學創作,可以得到更大的發展[3]10。河南省有著豐富的充滿魅力的曲藝作品,但是在大眾文化背景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與傳播,甚至逐步走向萎縮。這和曲藝作品沒有適應當下的社會文化背景不無關系,和將傳統的民間文學和現代傳媒對立起來或者沒有適當結合不無關系。那么,要想使河南曲藝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必須正視當下的大眾文化背景,依托現代媒介來很好地進行傳播和應用,這樣才是對河南曲藝最好的保護和利用,才能走出一條寬闊的發展道路。
河南曲藝發展對策
1順應文化潮流,依托大眾傳媒
傳統藝術形式要借助現代傳媒手段進行傳播,東北二人轉的成功是個典范,河南豫劇《梨園春》也是成功的例子。對于河南曲藝來說,應該想辦法占據一些影視、網絡資源,尤其是電視,電視是走進千家萬戶的媒介。根據有關文獻,1981年所做的一個調查顯示,美國有98%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臺電視機,人們平均觀看電視的時間為每天6小時。在英國,1988年政府發表的公報表明,英國人平均每周看電視的時間接近30小時。當前中國電視普及率也是相當的高,電視已經成為中國人閑暇時間中最重要的文化消費形式[4]235。河南曲藝可以借鑒郭德綱的成功經驗。郭德綱在沒有借助大眾傳媒之前,多年來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相聲演員,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凡人而已。從2005年開始,媒體爆炸式的宣傳,網絡的大量轉載讓所在公司德云社場場滿員、一票難求。傳統的相聲藝術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如同插上了神奇的翅膀一樣,迅速得到追捧,郭德綱也一舉由“非著名相聲演員”變成一個明星級人物。毋庸置疑,他的成功和多年來的積累有關,和他的聰穎和堅持有關,但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大眾傳媒的作用。可以說,在網絡與媒體的相互作用之下,郭德綱借勢風云突起,憑借著多年的磨打錘煉,一躍成為現今相聲界演員之中的佼佼者!河南曲藝可以打造自己的媒體推廣平臺,像超級女聲有湖南衛視這一推廣平臺一樣,在電視臺專門開辟藝術欄目,進行宣傳推廣,像超女那樣在民間海選出一些民間藝人,擴大河南曲藝在民眾之中的興趣和知名度。堅持下去就會有所突破,郭德綱的相聲也是苦撐了十年才有出頭之日。希望有朝一日游客到河南來,就像到東北要看“二人轉”、到桂林要看“印象劉三姐”一樣,找個曲藝廳,聽一場地方曲藝。有源源不斷的觀眾,這些曲藝品種才算是真正地活著。
2內容與時俱進,形式注重包裝
很多年輕人不喜歡民間文學,不喜歡河南曲藝的原因是覺得它“土”、“土得掉渣”。這種看法一方面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河南曲藝的藝術價值和生活價值,另一方面說明河南曲藝也需要適應當下的審美要求。我們不能放棄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但內容思想、外在形式可以做到與時俱進,為傳統的曲藝藝術穿上現代的外衣,進行策劃包裝、打造一新。目前現存的河南墜子、河洛大鼓等曲目,內容都過于老套,像《羅成算卦》、《偷石榴》、《王二姐思夫》、《喂馬記》、《小黑驢》等,思想內容和現代社會生活脫節,尤其是和年青一代的生活無緣,很多內容都是舊時代、舊中國的產物,比如經典墜子《偷石榴》,諷刺抨擊了了舊社會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童養媳、老妻少夫。雖然有喜劇詼諧的成分,但是這種不合理的包辦婚姻幾乎在現代生活中絕跡,也不大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郭德綱的相聲為什么受歡迎?郭德綱是原汁原味的相聲藝術,然而他的內容能跟著時代走,符合現代人的思維觀念,迎合了年輕人的笑點,并用現代語言加以表述,才會有那么多的“鋼絲”。如果河南墜子、河洛大鼓等曲目內容能及時創作更新、融入現代生活、當下觀念并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進行表述,將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包裝同樣重要。前期策劃、拍攝、后期制作、包裝設計、標志設計、VI設計等這些大眾文化常用的手段,傳統的曲藝藝術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培養拔尖人才,爭走產業道路
東北“二人轉”有他們的精神領袖———趙本山。趙本山在東北大力弘揚“綠色二人轉”,把劇院當作演出基地,僅在沈陽一地便有四處“劉老根大舞臺”,每個劇場座位有600個左右,場場爆滿。趙本山還組織了全國百場巡演,他盤活了“二人轉”,“二人轉”也回報給了他豐富的財富。而河南曲藝界卻缺乏這樣的頂尖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河南曲藝演出人才不少,但缺乏趙本山那樣的旗幟性人物,一些有潛力的曲藝演員不是去當主持人,就是在外“打游擊”,單打獨斗,沒有形成河南曲藝人才的群體效應。所以人才支撐,努力培養河南曲藝的“名角”、培養年輕的曲藝人才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像范軍、于根藝等都具有這方面的潛力,但還需進一步培養和打造。年輕的曲藝傳承人也要挖掘培養,像14歲的小姑娘荊瑩,她是河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洛大鼓的最小傳承人,目前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談到未來,荊瑩說“我想參加中央電視臺的《非常6+1》、《星光大道》等節目,用河洛大鼓、河南墜子、三弦書等傳統曲藝,把咱河南的文化發揚光大,為咱河南人爭光。”[5]對于這個后起之秀,河南省文化事業管理者完全可以用大眾傳媒的“造星手段”將其打造成為河南曲藝文化的新興傳播者。美國經濟學家沃爾夫曾言:文化、娛樂,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實在的汽車制造、鋼鐵,正在迅速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輪。河南曲藝只有走文化產業的道路,才能根本解決資金難、推廣難的問題。其中政府的支持和扶持相當重要。除此之外,河南還可成立曲藝集團公司。把全國曲藝的明星、名人統攬下來。為曲藝的發展拓展渠道,通過渠道拓展市場,可以參加企業的促銷活動,參加政府舉辦的茶葉節、食品節等。把有活力的劇種推向市場,在競爭中求生存,對已經消亡的劇種進行搶救保護,將保護利用和產業化道路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