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棉花產業競爭方式防范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我國棉花產業短期競爭行為的原因分析;棉花產業短期競爭行為的治理分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企業短期競爭行為的發生機理、我國棉花產業短期競爭行為的主要原因分析、提高進入壁壘,減少企業數量、完善我國棉花產業的信息交流機制、建立企業家個人與企業法人共同的“聲譽”激勵機制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棉花產業短期競爭行為博弈論治理
論文提要:近期,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棉花產業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企業的短期競爭行為頻繁發生。本文運用博弈論相關知識,分析了企業短期競爭行為的發生機理,進而指出了與棉花直接相關的棉花種植、收購、加工企業所組成的棉花產業的短期競爭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應治理對策,以減少棉花產業的短期競爭行為。
一、引言
我國棉花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然而,進入2008年以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棉花產業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目前,我國在棉花收購過程中頻繁交替出現惜購、惜售現象。在棉花需求大于供給的情況下,企業為了加大收購數量,憑經驗定等級,與棉農協商收購,存在混等混級以及收購含水量超標籽棉的現象。對于競爭激烈的棉花產業,大量棉花加工企業甚至“龍頭”企業身處極其惡劣的環境,不得不降低質量要求,提高價格,甚至以給客戶回扣乃至欺詐等手段以求一時之利。這種短期競爭行為有可能給行為的“始作俑者”帶來暫時的好處,但由此產生的后果則使絕大部分企業經營陷入更加艱難的窘境。倒閉、停產、半停產的紡織企業數量增加;棉花加工企業開工嚴重不足,審慎收購;棉農在種植成本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籽棉價格不如預期,處在虧損之中。持續下滑的棉市給各相關企業和棉農造成較大的打擊。我國棉花產業外部環境的惡化以及產業內的不確定因素的持續增加,其形勢相當嚴峻。由此,棉花產業的短期競爭行為也頻繁發生,這又進一步危害了產業的良性發展。棉花企業的短期競爭行為放大了棉價波動的幅度,危害了棉花的生產和消費的穩定,不利于實現最佳經濟規模和產業的長期均衡發展。為此,本文針對與棉花直接相關的棉花種植、收購、加工企業所組成的棉花產業的短期競爭行為發生的機理及其主要原因進行簡要的討論,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以減少棉花產業的短期競爭行為。
二、我國棉花產業短期競爭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短期競爭行為的發生機理
所謂短期競爭行為是指組織(特別是企業)在交易過程中,利用自身的市場力量優勢所采取的短期的、趨利的機會主義行為。這種行為短期內可能給優勢方帶來暫時的利益,但從長期來看則損害了交易雙方的長遠利益。
企業短期競爭行為的發生機理可以用博弈論加以分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博弈方構成的博弈過程中,各博弈方都是在個體理性的基礎上選擇策略。這里所謂個體理性是指個體的行為始終都是以實現自身的最大利益為惟一目標,除非為了實現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則不會考慮其他個體或社會的利益這一決策原則。因而,在個體理性指導下,得到的博弈均衡經常是博弈各方效用并非最優的策略組合,即博弈往往產生非合作的結果。這就是囚徒困境,它反映了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在一次性博弈的囚徒困境中,博弈方都存在較大的機會主義傾向。然而,當博弈次數由一次變成無限次時,參與者可以采用“以牙還牙”策略,懲罰短期競爭行為者。在某一方有一次選擇不合作行為策略時,其他各方以后也將永遠選擇不合作策略,使前者永遠受到懲罰,從而使前者被迫選擇合作策略,那么,也就避免了企業短期競爭行為的發生。
無論是一次性博弈的囚徒困境,還是無限重復的動態博弈,博弈雙方都是在完全信息的狀態下進行。但是,現實市場廣泛存在的是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在進行市場交易前,交易雙方的信息通常是不對等的,信息占優的一方傾向于獲取更多利益,而信息劣勢一方則盡量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結果就會形成“檸檬市場”。“檸檬市場”導致高質量商品遭受淘汰,優秀的企業處境困難,良性的競合關系難以維系;而次品逐漸占領市場,劣等的企業卻得以發展,損人利己的短期競爭行為頻頻發生。這就是信息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問題。此外,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企業也會通過隱藏信息或隱藏行動,以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這就是道德風險。
(二)我國棉花產業短期競爭行為的主要原因分析
1.棉花產業集中度低,企業數量多而規模小。根據海通期貨(2008年3月)的研究報告,我國擁有資質的加工收購企業不到9000家,實際參與收購的企業大約18000多家,加工能力已達3000萬噸,超過我國棉花產量的三倍。在我國棉花產業加工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同時,棉花加工企業的平均生產能力不足萬噸,生產規模普遍偏小,市場集中度低。這是由于我國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棉花生產的產業政策,在強調拓寬棉花經營渠道的同時,降低了棉花收購企業的進入壁壘,使得涉棉企業數量迅速擴張。大量的生產能力過剩的企業不僅導致產業陷入過度競爭的窘境,而且還增加了企業采取短期競爭行為的機會主義傾向。過多的企業數量使優勢企業能夠通過不斷更換交易對象,以多次獲取短期競爭行為帶來的好處成為可能。此外,當短期競爭行為帶來的好處大于退出市場的成本時,小企業就具有較大的采取短期競爭行為的機會主義傾向。因此,我國棉花產業集中度低,企業數量多而規模小是短期競爭行為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棉花組織間信息不能共享,缺乏信任與合作。棉花產業合作博弈的實現有賴于組織成員在采取行動之前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正如邁爾森的論述:博弈中的參與者能有效合作,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它們可以利用局前通信。把他們的期待協調到一個對某些或全部人都有較好福利性質的焦點均衡。在傳統的上下游企業的交易中,交易雙方存在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利的機會主義傾向,交易雙方都希望掌握信息優勢。然而,這種個體的理性選擇導致了產業整體效益的下降,出現了典型的“囚徒困境”。例如,在我國棉花主產區的新疆,植棉企業和農戶不斷投資引進棉花新品種以提高生產收益。在新疆種植面積萬畝以上的棉花品種數量多達35種,而且品種變更速度很快,結果導致棉花純度下降,降低了棉花質量的一致性和符合性,限制了產業績效的提高。棉花企業各自為戰,信息不能共享,缺乏信任與合作,導致企業競爭行為的短期化,這嚴重影響了產業組織間的協調運作。
3.產業政策指導不力、調控失度。我國棉花產業政策指導不力、調控失度是造成棉花產業結構失調、重復建設和大量的短期競爭行為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1)產業政策未能涵蓋產業整體,只重視個別環節的發展和競爭力的培育,而忽視了產業環節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銜接,阻礙了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在產業進入壁壘方面,產業政策未設置明確的進入門檻,造成棉花加工企業重復建設,加工能力嚴重過剩。(2)產業政策缺乏預見力,不能有效地指導企業生產,甚至誤導企業的決策。例如,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巨大市場未能做出正確引導。(3)產業政策缺乏穩定性和延續性。例如,在對進口棉的管理上產業政策沒有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在不合適的時機向用棉企業增加外棉配額數量,造成了國內新棉上市銷售困難,給國內棉農帶來巨大損失。
由于我國產業政策指導不力、調控失度,導致企業對未來缺乏穩定預期。根據伯川德競爭模型,企業進行短期競爭行為的條件為Ⅱ/n(1—〥)<Ⅱ,即〥<(n—1)/n。II為所有企業合作得到的最大總利潤,n為行業中的企業數量,〥為企業下一期收益對當期收益的貼現率。由于缺乏穩定預期,企業對未來收益的貼現因子預期較小,企業競爭行為的短期化也就不可避免。
三、棉花產業短期競爭行為的治理分析
通過上述對中國棉花產業短期競爭行為主要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治理短期競爭行為不僅需要將企業間的博弈擴展為無限次重復博弈,抑制博弈各方的機會主義傾向,還要盡可能減少交易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加強市場行為的監管。
(一)提高進入壁壘,減少企業數量
建立無限重復博弈結構是棉花產業組織實現由非合作博弈轉向合作博弈的必要條件。重復博弈中的“無名氏定理”說明,在企業間的多次博弈過程中可能實現合作解。只要博弈次數足夠大并非一定無限次,就可以形成合作博弈。當市場中可交易的對象數量有限,也就是說存在重復交易,我國棉花企業未來不合作的威脅就成為可置信威脅。因此,我國棉花產業需要提高涉棉企業的進人壁壘,以減少現有企業的數量,從而減少企業的短期競爭行為,建立和保持棉花產業組織間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二)完善我國棉花產業的信息交流機制
棉花產業各組織間高效的信息溝通與交流,不僅讓組織成員更多地了解對方,而且會讓更多的第三方起“監督”合作過程的作用,從而增強成員間的信任,穩定組織成員的合作關系。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棉花產業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組織成員通過彼此有利的行為或策略組合達成有約束力的承諾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和完善我國棉花產業的信息交流機制,不僅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棉農合作組織的建設和指導,還需建立和完善棉花交易與信息平臺,利用網絡注冊實名制等實現實時信息,并開展現貨與遠期交易。通過期貨市場匯集各類信息有助于解決棉農和棉花加工企業間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形成棉花的公允價格,以此來指導棉花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三)建立企業家個人與企業法人共同的“聲譽”激勵機制
在交易者存在有限理性和交易具有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交易雙方都期望建立完備的交易契約。要在交易契約中窮盡所有的偶發事件是非常困難的,即使可能。其代價也十分高昂。因此,棉花產業的合作博弈不應也不可能通過設計完備的契約來實現,而應通過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來實現。好的聲譽增加了個人和法人未來的收益,而壞的聲譽則增加未來的成本。這種“聲譽”激勵機制增加了企業短期競爭行為的機會成本。因此,建立企業家個人與法人共同的“聲譽”激勵機制可有效減少棉花產業中的短期競爭行為。
(四)加強政府監管,穩定棉花產業政策
為了保障棉花產業組織的合法利益,穩定產業的未來預期,政府應加強對棉花產業的監控力度,維護棉花市場的穩定。首先,加快制定和實施保障棉花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法律法規,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其次,提高棉花產業各方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依法履約意識,培育組織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嵌入關系。最后,保持產業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為此,可以借鑒美國棉花產業政策通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形式出現,以此來提高政策執行的力度和效果,這有助于企業明確未來的收益,從而減少短期競爭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