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老齡化下醫養結合進社區對策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分析目前我國養老模式下醫養結合的需求,闡述在社區推進醫養結合是我國應對老齡化、發展養老服務業必然選擇,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指出應圍繞應對人口老齡化,利用現有衛生資源加快推進醫養結合在社區居家養老中的應用,實現老年群體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全覆蓋,從而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
關鍵詞:醫養結合;社區;人口老齡化;健康養老;需求
隨著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障體系正面臨嚴峻的考驗,養老服務中醫療衛生資源的匱乏更成為制約我國構建多層級養老服務體系的一大阻礙,現階段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推行需加緊破解體制和政策上面存在的難題。
1目前我國養老模式下醫養結合的需求
現階段我國的養老模式基本可分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以及機構養老。由于受中國文化和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超過97%的老年人選擇居家和社區養老[1]。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高成為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問題,而社區只能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務,無法滿足醫養需求;另一方面我國養老機構的數量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且模式上還普遍存在“醫”“養”分離的狀況,各診療機構老年人護理床位更是一床難求。發展“醫養結合”應對養老需求已迫在眉睫,而在醫養結合背景下加強社區相關服務是保障民生、實現醫養全方位覆蓋的基本前提。
2在社區推進醫養結合是我國應對老齡化、發展養老服務業必然選擇
在我國“未富先老”的背景下,作為社會養老的一種模式,醫養結合將醫療技術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現“有病治病、無病休養”,滿足了老年人的健康養老需求。而社區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區域性,能夠方便地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適應龐大老年群體養老需求。長期以來我國醫療資源存在著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同時社會養老沒有醫療,而醫院雖有醫療卻不具備養老功能,此種“醫養分離”的現象,致使老年病患時常往返于住所和醫院,不但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治療,也給家庭及子女帶來負擔。另外,由于社會養老缺少專業性較強的醫療及康復護理服務,也使很多老年人即便病愈了也不愿意出院,醫院優質的醫療資源無法發揮最大效益,這就需要改革現行醫養分離的養老弊端,將老年人所需的醫療、養老資源重新分配。
3對策建議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養老發展的方向。在目前醫療衛生資源緊張、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積極推進醫養結合進社區應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3.1推進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要加強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相結合。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2部門聯合發文《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進一步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好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2]。雖然近年來,衛生健康、民政等部門牽頭大力推進醫養結合,出臺鼓勵醫療資源進入養老領域等扶持政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仍然供不應求,居家和社區養老作為養老體系重要一環在醫養結合方面發展更是較為滯后[3]。隨著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政府要加大社會資源投入,推動養老事業供應結構改革,提升醫養服務內容和質量,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運營醫養,進一步加強醫養結合政策體系完善,建立健全社區醫養服務機制以填補養老服務的短板和不足[4]。
3.2強化衛生醫療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的銜接。加大政府對醫養機構財政補償機制,推進社區醫院治療性床位向老年護理床位轉變,鼓勵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增設養老項目或轉型醫養結合醫院;其次,增強社區和周邊醫院、衛生院的協作,推動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等直接托管轄區內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由醫療衛生機構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5]。相當數量的社區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床位利用率不高,這樣既可有效節約相關成本,又可就近為轄區老人提供醫療和生活照料服務,一定程度上彌補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社區照護床位的缺口[6]。以江蘇省老年醫院為例,該醫院響應政府號召,走出醫院發展醫養事業,全面托管運營多家養老機構,醫療資源輻射轄區內的養老機構和社區居家養老人群,在滿足養老人康復需求的同時向周邊社區拓展,方便區域內社區老年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3加大培訓力度,提高醫養專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目前養老機構及社區居家養老護理員普遍年齡偏大、專業化程度低,主要以日常生活照顧為主,不能應對老年人分級護理管理的需求。同時我國醫療護理專業養老服務人才嚴重缺乏,遠遠達不到龐大的老年人群醫養服務的需求。政府應在政策上扶持和激勵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充分調動對其養老護理工作的積極性,同時要加快將醫護專業人才的培養規劃納入養老的建設發展體系,增加大專院校養老相關專業的設置以培養更多的老年康復、養老護理等專業人才。基層衛生機構要鼓勵、支持醫護人員從事醫養服務工作,在績效評定、職稱晉升等適當向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傾斜,以激勵他們的工作熱情,從而全面提升醫養養老服務質量,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護理需求。
3.4加速推進“互聯網+”與醫養產業的深度融合。全面構建以社區為基礎,覆蓋家庭的醫養融合“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為社區范圍內老年人群提供健康養老服務,從而滿足老齡群體居家及就近養老訴求。2020年面對病毒肺炎疫情,遠程醫療在迅速發展,各地公立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問診、互聯網醫院就診取藥、健康咨詢及隨訪等便民醫療服務。從長遠看,后疫情時代創新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將改變中國衛生醫療模式,同時也必將促進“互聯網+”養老方式的加速變革。醫療機構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為社區居家老年人進行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康復護理、預約體檢等醫療服務,使老年人在社區范圍內就能得到醫療服務,在實現老年人居家養老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看病難及醫療衛生資源緊張的問題。“互聯網+”與醫養產業的融合為解決我國醫養結合養老困難等問題提供了發展方向,但目前國內參與“互聯網+”醫療服務基本限于二甲以上衛生醫療機構,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加強區域內衛生資源的整合,實現醫療資源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的延伸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居家老年群體多元化的養老訴求。
3.5推進“互聯網+”網約醫生、網約護士上門服務。在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網約醫生、網約護士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居民可以通過電腦、手機APP預約相應醫院的醫務人員進行在線健康咨詢、預約就診、疾病隨訪、健康管理等服務,衛生機構通過網約平臺將醫療護理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除了需另行支付上門服務費外,其他診療費等和醫院就診相同。2019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共有6省參與試點,根據試點運行情況的分析,主要問題集中在對網約醫護人員的資質認證及服務范圍、平臺的管理、收費管理等[7],2020年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下簡稱《健康法》)明確要求:“國家推進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家庭醫生團隊,與居民簽訂協議”[8]。目前,我國“互聯網+”家庭醫療護理服務得到政策許可及實踐的時間尚不長,社區及家庭對“互聯網+”上門醫療服務需求高,但實際運用的還較少,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這一模式的宣傳力度并予以政策上的支持。伴隨著《健康法》的實施,相信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互聯網與大健康結合會更加緊密,“互聯網+”的醫療服務將加速推動社區居家醫養結合的養老事業發展。我國醫養相結合養老體系正在加快形成,但仍存在醫療服務與養老進一步銜接、醫養結合的內容及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相關政策需進一步完善等問題。因此,加強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銜接,加速創建醫養結合的社區養老服務系統,需要充分發揮政府扶持與引導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只有構建一個供給協調、多元覆蓋、適應當前老齡化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醫養體系,才能真正滿足多元化養老需求,增強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
作者:俞進 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